Alexa

台電今年恐大虧1500億元! 若不想淪為下個台鐵,為何台電必須調漲用電大戶電價?

台電今年恐大虧1500億元! 若不想淪為下個台鐵,為何台電必須調漲用電大戶電價?
撰文: 蔡慶其     分類:智慧電網     圖檔來源:攝影/ 陳睿緯 日期:2022-06-22

2022/6/27編按:時隔4年電價要漲了!電價費率審議會在周一(6/27)下午兩點召開,拍板平均漲幅達8.4%,但為了照顧民生及穩定物價,用電千度以下住宅用戶凍漲,全台約有97%用戶不受影響,另外百貨、商場等內需產業亦凍漲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電價若繼續凍漲,不能反映燃料上漲的成本,恐將造成台電今年虧損超過一千五百億元;從台電虧損預估、台灣供電品質、國際電價來比較,台灣調漲用電大戶的電價,已是勢在必行。

《今周刊》1330期「用電太便宜電網韌性、產業轉型恐跛腳」一文,引發回響,讀者陸續投書;其中,本文作者透過細部精算,從台電虧損預估、台灣供電品質與電價的國際比較,乃至於國內用電結構等,逐一盤點「台灣必須調漲電價」的具體理由,值得一讀。

 

為了達成2050年淨零碳排目標,台電調漲電價,特別是調漲用電大戶的電價,已是勢在必行。

 

台電的虧損與日俱增,從台電官方網站可以看出,台電2022年1至4月底,已經產生469億元的赤字,相較於去年同期獲利147億元,兩者差距616億元。其中,電費收入比去年同期僅增加43億元,但因全球煤炭、天然氣價格大漲,致使台電燃料支出增加高達549億元,是虧損大增的主因。

 

電價

政府若要解決電價問題,應調漲石化、鋼鐵、半導體等排碳量高的用電大戶電價。(圖/達志)

 

國際燃料飆漲台電虧損加劇

 

進一步從細項分析,燃煤平均輸出一度電的發電成本,由2021年自編決算的1.57元,上漲至2022年2.72元,漲幅73%;燃氣成本由1.92元,上漲至2.58元,漲幅34%。

 

但,這還不是台電最慘的時候。台電天然氣採購都是來自中油,而中油天然氣5月牌價是每立方公尺約15.96元(未稅),與台電1到5月購買的加權平均單價12.69元(未稅),依然有一定的差價。以今年度台電將使用的天然氣量,乘以其差額,若情況未改善,台電還要額外增加262億元的天然氣成本。

 

以此推算,台電今年累積虧損總額可能高達1千5百億元以上,這還不計算中油幫台電負擔一部分的天然氣漲幅,以目前台電扣除核四投入成本後的淨值不到8百億元,根本無法承受如此大的虧損。在此之下,若電價再不漲,台電難保不會成為另一個台鐵!

 

依據世界銀行電力取得報告調查資料,以平均每戶停電次數(SAIFI;全年停電次數/總用戶數)及平均每戶停電時間(SAIDI;全年停電時間/總用戶數),作為各國供電可靠度的評量指標,台灣2019年分別為0.21與0.27,這與歐盟電力品質前五大的德國(0.30與0.25),相差無幾。

 

換言之,台灣供電品質堪稱可與歐盟「績優生」德國,並駕齊驅,但德國在這波能源危機之前,平均電價已是台灣的四倍。德國的電價,在二○年就達每度三十一.四七歐分(約新台幣十一.五元),比前一年漲三.四%,電價已位居歐洲之冠。

 

台灣電價所得比遠低主要國

 

如果以電費占家戶所得比率來分析,德國家庭用電占家戶所得約4.89%;至於台灣,根據台電數據顯示,去年非夏月電價每戶平均用電312度、電費為599元,而夏月(6至9月)每戶平均用電433度、電費1058元,以平均加權計算,每月電費為752元,全年平均每戶電費支出總計為9024元。

 

以行政院主計總處公布2020年台灣平均每戶可支配所得平均108萬元計算,全年電費占可支配所得僅0.83%,不僅遠低於德國的4.89%,甚至低於高度仰賴水力發電的挪威(0.93%)、加拿大(1%)、美國(1.24%)、瑞士(1.39%)等。

 

再進一步計算,即使台灣電價上漲10%,每戶家庭一個月約僅減少75元的開支,相當於少吃一個排骨便當,影響程度遠不及房貸的調整。房貸占台灣家戶所得比約34%,利率漲1碼,1千萬元、20年期的房貸,每個月就要多繳約1千1百元。

 

除了不需過度誇大電價上漲,對於民生的影響之外,長期電價偏低導致台電不斷虧損,也造成台灣電力結構無法改善,並影響國家能源政策、綠電普及與2050淨零碳排的達成。

 

近幾年,受到極端氣候影響,台灣電網韌性不足,急需重建,加上大量再生能源的加入,併網後,使得電網起伏大增,必須靠儲能設施與加強智慧電網來因應,這些建設都需要龐大資金。然而,台電顯然缺乏經費去有效改善脆弱的電網系統,更難以增加再生能源的儲能設備、發展智慧電網。

 

再以全球再生能源模範的德國為例,德國電價主要分三部分:除了電力採購費用(占比24%)外,另有電網費用(25%),還要支付再生能源附加費(20.2%)、其他稅費(包括增值稅16%、特許經營費5.2%、電力稅6.4%等),也就是說,德國電費有近一半,是用在發展智慧電網與再生能源。

 

用電大戶低電價由全民補貼

 

台灣究竟是誰在用電?若從台灣用電的結構來看,2020年用電比率最高的是工業用電,占總用電量55.6%,住宅與服務業用電分別為18.5%與17.1%,遠低於工業用電。

 

從台電的資料分析,2020年台灣工業用電1度為2.4元,不僅低於日本4.78元,還比工業大國中國的2.72元及競爭對手韓國的2.79元更低,成為亞洲工業電費最低的國家。近兩年,日、韓為反映燃料成本上漲,都陸續調高電價,其中日本調高24%、韓國5.6%,台灣卻仍無動於衷。

 

再從排碳類別來看,2020年排碳比重,工業占了48.74%、運輸14.17%、住宅11.54%、服務業10.35%、農業1.15%,由此可見,工業才是碳排大宗。

 

若以德國政府的「環境外部成本估算方法」計算,台灣前十大排碳企業,所造成社會與環境的外部成本,約在6千5百億元左右,且這些企業大多為出口產業,電費不調漲,等於是靠全體老百姓在補貼。

 

台灣「用電大戶」大多為鋼鐵、石化、半導體業,它們也是「排碳大戶」。因此,台灣要解決電價問題,應該從調漲排碳量高的用電大戶電價做起。過低的工業用電及碳稅,加上對用電大戶強制用綠電的時程壓力太少,都是造成用電大戶對減排不夠積極的原因。

 

事實上,近來不少產業界重量級人士,也已跳出來呼籲政府應讓電價合理調漲,除了台塑集團的台塑、南亞、台化,近日在股東會上公開喊話之外,包括和碩董事長童子賢、台達電創辦人鄭崇華等,均有類似表態,顯見產業界對於目前「全民補貼工業用電」的作法,亦不樂見。

 

此外,台灣電價應採取浮動費率,如同油價一般。因為台灣燃煤以進口為主,煤炭與天然氣價格會隨著全球市場波動,台電應該隨時反映成本,以減少台電虧損。事實上,在2017年公布的「公用售電業電價費率計算公式」中,雖有「每次調幅不超過3%」的原則,但也強調,當「供電成本持續大幅上漲或下跌時」,得視電價穩定基金運用情形,「就調幅進行適度調整」。

 

電費

 

碳捕捉成本高缺少減排誘因

 

另方面,應考慮制定合理的碳定價機制,企業若不使用綠電,也要課徵合理的綠能捐。美國總統拜登在減碳政策的其中一環,就是積極擴大獎勵企業碳捕捉(CCS),對工業應用(每噸85美元)、油氣田儲存(每噸60美元)、空氣捕捉(每噸130至180美元),都給予高額的抵稅權,大大加深企業投資碳捕捉設備的誘因。

 

反觀台灣,碳費僅為每噸1百至3百元,讓排碳大戶幾乎無感,加上碳捕捉成本遠高於目前台灣的碳費價格,大部分企業不太可能選擇碳捕捉,來減少碳排。要求用電大戶大量用綠電或課徵綠能捐,才是符合台灣產業現況的政策。

 

如今,全球經濟受到極端氣候、疫情封控影響甚巨,且全世界地緣政治風險升高,加上通膨問題看不到終點,台灣不能再過度依賴燃煤進口,必須要能源自足,而再生能源發展迫在眉睫,也不能再以低電價補貼工業大戶,盡速調漲工業用電,才能為台灣經濟、產業轉型提供一個新出路。